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当前位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正文

《北京日报》:(屠新泉)推进首都民间外交,政协委员建议打造北京独有的“体验”

  • 浏览次数:14       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民间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作为首都和国际交往中心,如何更好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10月26日,市政协举行“发挥优势整合资源 推进首都民间外交”提案办理协商会暨协商座谈会,与会专家、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双向发力 开展接待式民间外交
  开展民间外交,委员们建议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积极开展接待式外交。
  “今年6月,阿根廷国家足球队在北京工体与澳大利亚国家足球队进行友谊赛,就是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地位影响力的体现。”市政协委员、香港香江国际中国地产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莉珊说,当前跨境人员往来稳步增长,应通过组织友好交流活动,培育精品国际旅游线路,大力营造国际化消费休闲环境,承接国际重大赛事或邀请海外知名人士来华交流,拓展民间外交事业。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友好城市55个,国际友城“朋友圈”遍布全球五大洲。市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胡澎建议,加强友好城市、高校、青少年之间的交流,适当增加互派留学、短期留学机会,定期举办活动,吸引友好城市的中小学生来华体验式旅游、参加交流活动。可在北京市招募一些家庭作为“homestay”接待家庭,定期接收来华交流的青少年,在北京市民家里体验北京人的生活,与中国青少年建立友谊,通过他们去带动自己身边的人了解和喜欢中国。
  用好文化资源 打造北京独有的“体验”

“他们更渴望中国文化、中国价值的深度解释以及衍生出来的商品、文化产品,尤其喜欢、充分肯定善于利用古都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出特有文化消费场景的项目,认为这是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的‘体验’,更愿意‘溢价’购买中国文化场景中提供的服务和商品。”民盟中央经济委委员、东城区政协委员蒋淳分享了与在京外籍人士沟通后的感想。
  蒋淳建议,要从外籍游览者、观看者、消费者的角度完善英语环境,破解外国人“看不懂”“找不到”“买不好”的难题,增进民间交往的机会。文化解释和文化产品开发要同步进行,深度挖掘文化内涵、非遗技艺、国际交往等容易引发共鸣的内容,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和开发相关书籍手册、文创产品、新媒体内容、城市漫游线路等,将北京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外籍人士可见、可触及、可体验、可记忆的产品或实物。
  “北京红桥市场将顶层改造成‘观坛艺术空间’,让人可以在俯瞰天坛全景的同时进行消费,这是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的‘体验’,深受外国友人认可。”蒋淳说,要利用北京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文化体验,“制造”北京特有的消费体验。
 
 以绿色和医疗切入 讲好中国故事
  委员们建议以绿色和医疗为切入点,讲好中国故事,大力开展民间外交。
  “北京市在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2021年北京单位GDP能耗1.22吨标准煤/万美元,低于美国的1.69吨标准煤/万美元。”
市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说,讲好北京绿色故事,要以小见大,注重通过一些具体的故事和案例,如直接对话交流、举办论坛、艺术和文化表演、展览、制作纪录片或短视频等等,来展现北京如何高度重视和践行绿色发展,通过更加有人情味的互动沟通来形成更大的共识。
  “应当更加积极地参与、推动和促进在北京开展国际性的合作项目,通过北京展示我国医疗水平和技术实力。”市政协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局高级技术员柯量把视线放在了北京丰富医疗资源和先进的医学技术上,建议加大对各医疗学术科研机构和专业医疗协会团体的支持和鼓励,从技术层面积极参与全球健康领域的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和相关国际会议,提升综合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分享北京在医疗领域的先进经验,推动国际医疗技术的进步,彰显大国责任、大国形象和大国担当。


0.325141s